close


格子炳評析

3/28 近月前十大特定法人 較前日 淨多單減少613口;遠月 淨多單增加729口

今天回測了季線…再看看大額交易人的淨部位

照理說看空,淨多單要一天比一天少更多才對,十特還增加淨多單。回檔修正比較有道理。

附上一篇文章給各位參考大額交易人淨部位的觀察方法,從今日起也開始公佈COT指標,會同時公佈了5日及10日的指標。

看法請見下面的文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看完文章就知道怎麼了解了…

25~27號連三天COT指標減少,指標顯示盤勢轉空囉!

 

 

如何解讀未沖銷部位資訊
■ 莊舜傑

期交所為增加市場資訊透明度,自2005年元月3日起,每日公布各商品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本文將簡介如何解讀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介紹其可能的運用方式。

期交所公布的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商品內容主要如下:

1、各商品未沖銷部位排名前五名及前十名交易人之未沖銷部位合計數及百分比。

2、各商品未沖銷部位排名前五名及前十名交易人中,屬於特定法人所持有之部位合計數及百分比。

所謂的特定法人包括:證券商、外國機構投資人、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國家四大基金、金融業、保險機構。

國外最早也最有名研究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訊息是美國人Steve Briese,他長時間追蹤CFTC定期公布的Commitments of Traders reports並發表報告,Briese認為法人(或商業避險者)背後擁有專業的研究機構且深悉現貨的的行情走勢,法人基於專業判斷所做出之動向相當具參考價值,他也特別觀察到法人機構總是能在行情發生重大轉折前建立龐大部位。其實道理就跟一般投資人追蹤外資買賣超個股一樣,我們運用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來作為進出判斷,目的就是要追隨這些專業法人的腳步。

解讀大額交易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特定法人淨空頭部位增減變化。所謂淨部位,便是將買方未沖銷部位數減去賣方未沖銷部位數,當買方部位多於賣方部位時,所得到的是一淨多頭部位;反之,當賣方部位多於買方部位時,所得到的便是淨空頭部位。

例如,法人多單留倉5,000口,空單留倉20,000口,其淨空頭部位即是15,000口(注意:我們取正值)。由於特定法人基於期貨的避險功能及受限於法令規定,主要以空頭避險參與期貨市場,因此特定法人未沖銷部位多是呈現淨空頭部位的情況,而這些淨空頭部位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法人的避險部位,由這些的避險部位的增減走勢當中,我們可以推測法人對未來市況的多空看法。

法人的避險行為如下:當股市未來有走空之虞,滿手現貨的法人,開始增加避險的部位(淨空頭部位增加),反之,當預測市場走多頭行情,法人將資金調往股市,避險部位減少(淨空頭部位減少)。我們進一步推導出大額交易人法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的運用原則:當淨空頭部位逐漸增加,表示法人看空後市,積極避險,此時應該跟進做空;反之,當淨空頭部位由多漸少,代表法人看多後市,避險部位減少,此時應該跟進做多。

在觀察大額交易人法人未沖銷部位結構資訊時,要特別注意的是,觀察淨空頭部位的中長期增減走向比觀察其每日的增減重要,尤其是須配合行情走勢一起觀察。過去的經驗是,在行情轉折時,淨部位的多空變化與行情變化的一致性頗高,且配合市場的總未平倉量數據一起觀察,也可看出大戶究竟是平倉或是加碼。

若我們把特定法人淨空頭部位變化與加權指數走勢擺在一起比較,除了可清楚看出兩者負相關的走勢外,也發現指數的轉折點跟特定法人淨空頭部位轉折點非常接近。

我們常較直觀地用特定法人淨空頭部位的天量與窒息量來揣測指數的轉折,Steve Briese則另外利用擺盪指標的原理,發展出COT指數指標,以提供較為量化的操作指標:

COT指數根據下列公式比較最近法人淨部位與淨部位歷史區間的關係:

COT = 100*(目前淨部位-最低淨部位)/(最高淨部位-最低淨部位)

目前淨部位=多頭部位-空頭部位

最低淨部位=特定期間內的最低淨部位

最高淨部位=特定期間內的最高淨部位

指數的讀數介於0%到100%之間,0代表期間內最偏空的淨部位,100代表最偏多的淨部位。觀察的重點跟一般的擺盪指標類似,當指數達到極端區域,例如90%以上代表一面倒的多頭;5%以下代表一致性的空頭共識。

有興趣的投資人可自行實驗不同時間區間COT指標的績效,如筆者將時間區間設為五天,以連續三天COT增加為買進訊號,連續三天COT減少為賣出訊號,實驗2005年1月3號至2005年3月29號COT指標的表現,可獲利約500點(本範例的方法僅是為解說之便所舉,並未經過嚴謹的統計驗證,目的在拋磚引玉,有興趣的投資人可自行加以研究)。

由以上的說明,希望可以讓投資人對期交所提供的大額交易人未平倉量訊息有初步的了解,不過投資人在運用上仍要小心判斷,主要是大額投資人或是期交所分類的特定法人,在期貨市場操作時可能是多種策略並行,並非單獨交易其中一個商品,有時更是避險與投機動機不明,投資人光憑此資訊判斷多空並不周延,在實際運用上,仍需配合其他指標做綜合判斷為佳。


(作者任職於統一期貨研究部)

【2005/04/10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njam 的頭像
    binjam

    期貨格子炳-歡迎進入期貨與選擇權的殿堂

    binj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